6月27日6时25分,吉林油田扶余采油厂采油作业三区的物联网监控大屏突然闪烁起红色预警。“东24-20井组盘根漏失报警,请立即处置!”监控员吴春杰**时间将故障井号同步发送至工作群,仅8分钟,东20生产区的维修人员便抵达现场完成处置。
从过去依靠人力频繁跑现场,到如今借助智能系统**“诊脉”;从以往凭借经验进行判断,到现在依据数据科学决策,物联网技术为吉林油田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数字化保障。
在川南页岩气田生产指挥中心,屏幕上实时跳动着气井压力、产量等关键数据,这是吉林油田数智技术公司为川南分公司打造的“智能化生产智慧场景”。项目团队还编制了《川南数智化建设工作方案(2025—2027)》,为未来3年川南地区的数智化建设制定了“路线图”。“我们首次实现了单井数据动态分析与共享应用,让生产指挥由‘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项目负责人高太松指着屏幕上的工艺流程图介绍。该公司已完成55张流程图的智能化改造,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数据失联问题。
新能源领域同样捷报频传。在松嫩平原的11个变电所现场,技术人员正忙着调整信息化改造方案。“我们创新提出‘电力系统智慧化’概念,通过搭建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可实时监控变电所设备运行状态,预计全年降低运维成本15%以上。”新能源效益专班负责人蔡晓冬表示。
在吉林油田数智公司机房里,技术人员正对“测井数据管理系统”进行**后调试。该系统成功解决了3.3T非结构化数据的治理与入库难题,实现488口取芯井数据的全维度补全。“我们自主研发的‘异常数据检测算法’,每天能处理8万余条注水日报数据,**识别率达98%。”研发技术骨干徐慧瑶展示着系统界面,其主导的工程造价管理系统更实现了模块化突破,为油田工程建设提供了数字化计价“工具箱”。
在松南区块的多个井场,一场“隐形革命”悄然发生。吉林油田物联网场站维护团队构建起涵盖3095台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综合上线率达94.6%。他们针对停井仪解绑难题研发了智能诊断模块,二季度上线率可提升到98%以上。